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做强“高原粮仓”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视察云南作重要讲话时对云南提出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重点讲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
那么,云南粮食安全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进入部分县区,作了采访调查。
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天不足
“把上一季的玉米秆清除干净了,就可以开始今年的耕种了……”绿春县三猛乡爬别村哈角村民小组村民李俄仁一边清理地里杂乱的玉米秆,一边给记者介绍。
李俄仁家是爬别村去年水稻收成较好的一家,种有8亩的水稻,稻谷收成近3600公斤。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确保粮食产量,必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爬别村党支部书记李然才告诉记者,该村共有耕地2851.80亩,但是人均耕地仅有0.88亩,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绿春县春耕生产即将进入到水稻插秧阶段。”李然才说,眼下正是春耕时节,乡亲们正全力做好田间管理,抢抓时令,如火如荼地开展春耕早稻育秧播种工作,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爬别村是我省耕地面积的一个缩影。在今年的省两会上,很多政协委员提出,山区受地形地貌影响,称得上良田的耕地少之又少,再加之部分地区石漠化严重,致使我省实际耕地面积有点先天不足。
对此,省政协委员马孟杰深有同感。他指出,2021年云南下达了48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但受我省地形地貌影响,山区耕地连片程度低,平整难度大,加之市、县级财政困难,无法配套资金,整合其他资金困难,每亩1500元的建设资金难以满足实际改造需求。加之受经费、观念等因素影响,一些项目仅设计了机耕路,或者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后的效果仍不能达到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我省耕地分割严重,加上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对土地的依赖情结严重,土地流转困难。此外,一些地区把严重缺水且不具备粮食生产能力的陡坡耕地不切实际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造成项目完成难度大,资源浪费,难以真正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目的和要求。
无独有偶,民建云南省委在开展的一项调研中也发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民建云南省委指出,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田间渠系不配套,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不通畅。而且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坝区平地部分的农田逐步完成,相对集中连片农田地块位置更加偏远,建设条件更加复杂,加之施工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实际建设难度增大。
粮食安全:尚不能高枕无忧
“种子被‘卡脖子’并非品种上的卡脖子,更多的是在技术上被‘卡’,国内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不强,研发投入有限。”民建云南省委指出,我省在种质资源方面也存在一些短版。如:种质资源评价、鉴定和利用不足,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方面,差距很大,很多种质资源只是进行了收集但并未开展深入鉴定。资源精准鉴定能力弱,一方面表现为人员、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薄弱,另一方面是资源鉴定品种和育种企业需求匹配度弱,难以进行产业化发展,所得成果是资源而不是品种。此外,技术上受制于人、商业育种体系建设滞后。
省政协委员刘兴贵对此有着同样的看法,他指出,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增产的潜力在种业、关键在种业、出路在种业。但是目前,我省普遍存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滞后;育种繁种制种基地保障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品种资源研究和品种选育推广机制不畅,公益性育成品种开发难、转化难、推广难,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服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还不足。特别是在种质资源方面还存在挖掘利用不充分、不平衡、方法手段落后等情况。
刘兴贵委员以曲靖为例说,目前曲靖开展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创新,主要依靠经验总结和特征性观察比较等传统常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因投入、人才、设施设备等条件限制无法采用。
正视种质方面短板的同时,粮油方面的发展亦存在一些不足。省政协委员、云南滇雪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指出,我省粮食安全情况还不能高枕无忧,在多个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引起重视。
“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全省每年调入粮食量550余万吨,食用油60余万吨,特别是口粮对外依存度大。”刘军指出,目前,全省食用油增长较快,粮油从省外调入继续保持高位,年植物油消费量80余万吨,自给约18万吨,粮油种植面积在减少,产销缺口在扩大。同时,粮油加工产业聚集度不高,市场化的粮油企业以民营为主,但企业普遍小、弱、散、乱,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国有粮油企业以储备粮油管理为主,参加市场竞争的屈指可数。此外,缺少叫得响,做得好的粮油品牌,虽有绿水青山,特色粮油产品丰富,但许多粮企靠卖原料赚取微薄利润生存,举步维艰,粮油产业发展相对全国来说滞后,粮食安全有隐忧。
人定胜“田”的建议
刘军建议,扩大粮食、特别是油料的种植面积,产粮大县带头,做到良田就是“粮田”,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大春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小春油菜种植。要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迫在眉睫,应及时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在小春生产季节,扩大油菜、大豆等油料的种植面积,逐步提高粮食油料综合保障能力。
马孟杰建议,要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坡度调查结果,将不适宜机械耕作和粮食作物生产的陡坡耕地不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对已经列入、尚未实施的项目应及时作出调整,重新整合使用项目资金。要严把考核、验收质量关,确保项目建设符合规划,达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建设标准。
民建云南省委建议,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创建“一县一业”、打造“绿色食品牌”等有机结合,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助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提效、农民增收。要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在此基础上,围绕“绿色食品牌”战略,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培育粮食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加快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
此外,建立种质资源信息平台,加快种质资源的深入鉴定和评价;改变种质资源库“博物馆”的性质,真正发挥出其核心作用。发挥种质资源库的优势,吸引种业企业,联合建立育种研发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全面提升我省高原特色农产品的自主创新力以及国际竞争力。除此之外,我省还要加强对研发水平高、品种优良、产品结构合理的种子企业的扶持。鼓励我省具有种子资源基础的国有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上端发展,建立或并购全球科技型种业企业,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推动云南种源产业培育壮大。
刘兴贵建议,要建设省级种质资源库,形成网络化库圃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模式,实现一体化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功能,全面提高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效益。
省政协常委杨萍建议,重点抓好本土特色优质种源收集、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圃与种苗基地建设、应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重点突破本土特色优良品种选育与扩繁技术应用推广。
省政协委员、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所副所长程在全建议,规划建设省级现代化种子资源库圃,建立大型现代化综合资源库,从种子、茎芽、细胞和DNA技术等多层面安全保护种质资源,加强种业“芯片”平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专业队伍建设和提升。
欢“田”喜地的措施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省努力打赢了“十四五”粮食安全第一仗,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2022年,我省将继续奋斗,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6287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930万吨以上,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今年,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生产目标已下达至各地。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将动真碰硬,各地要尽快把粮食种植面积落实到具体乡镇、具体村、具体主体和具体田块”。这位负责人表示,在耕地保护方面,今年我省将全面完成4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同时,我省将严格落实中央政策,区别地块性质,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其他一般耕地要避免一刀切,影响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和风险防范制度,防止破坏耕地,擅自改变耕地用途。同时,在保证粮食稳产的基础上,今年我省将扩大油料生产,实施50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50万亩粮豆轮作、20万亩粮油轮作,确保今年大豆和油料播种面积达到610万亩以上。
谈到种质方面的问题,这位负责人举例说,昌宁县昌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富莲去年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她曾带着农科院的专家到昌宁县的 13 个乡镇考察并在各镇取水土样到权威机构检测,最后选址在漭水镇种植有机水稻,在农科院的专家团队技术指导下,成功的种植出了优质水稻并获得了有机认证,带动当地1337户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还有镇康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国瑞针对冷凉山区、半山区良种缺乏、突出存在广种薄收的问题,筛选出各海拔区适宜种植推广的新品种玉米31个、水稻6个、杂交陆稻6个、大豆4个、小麦2个、油菜2个,不断提高单产;成功探索并广泛推广“烤烟+”“马铃薯+”“澳洲坚果+”“核桃+”等粮作套种模式,累计种植面积达3.8万亩,有效解决产业争地,成倍增加农民收入。
“这些都是育种创新方面的典型,下一步,将根据我省现状和基础,整合育种科研力量,建设育种创新平台”。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企业培育方面,将遴选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培育企业清单予以重点支持,增加奖励政策,推动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企业聚集。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今年春耕备耕顺利推进,去年我省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动实施3个大型灌区、12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60.97万亩,新增节水能力1014万立方米。今年全省将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进度,新开工一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面助力云南粮食稳产丰产。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切实保障项目用地指标和农业种质资源项目用地。遵循永久基本农田的相关规定,除重大建设项目外,一般项目均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纳入重大建设项目范围的农业种质资源项目,在确实难以避让的情况下,可以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补划。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加强规划引领,聚焦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生物种业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高育种水平,加快由省农科院牵头组建的云南省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实现要素聚合、技术集成和机制创新。